在我国一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面积较小的学校,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面临人多场地小的实际困难。如何克服困难开展一小时体育锻炼?许多学校和地区创新思路,用实践证明,小场地也能做出大名堂。
现状
城区学校生均活动面积难达标
天津市和平区万全道小学位于该市中心劝业场附近,全校共有1200名学生、32个教学班。学校仅有一片不规则的空地,经过整修后成了学生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场地。“按照天津市对每所学校生均建筑面积的最低要求,我们学校还达不到,学生只能错时分开活动。”该校领导显得十分无奈。
作为上海面积最小的区——卢湾区有不少弄堂学校,校园面积堪称“袖珍”。“最小的学校从头跑到尾也只有六七十米。”该区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蒋平芳说。
学校仅有很小场地的状况在北京、上海、天津等许多大城市比比皆是,而一些二、三线城市也大量存在。这些学校多在市中心或老城区,面积不大,但办学年代久远、声誉卓著,家长们趋之若鹜。然而,由于面积小、学生多,这些学校落实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的问题十分突出。
实践
空间上挖潜运动方式创新
位于北京市王府井商圈的灯市口小学共有1400名学生、40个教学班,学校每天开设的体育课多达十八九节。以前,学校只有两个篮球场、一个羽毛球场,学生上体育课和开展体育活动都十分困难。近些年,该校在教学大楼顶部建造了一个操场,学生们上体育课、开展课外活动和冬季长跑等都可以在这里进行,缓解了场地不足的矛盾。
在“向上”发展的同时,学校还“向下”挖了十几米,建起了一个两层的地下体育馆,一层为球类馆,另一层是形体训练房。
体育教师商凤西说:“我校现有的地面、地下、楼上立体的体育运动设施,不仅满足了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需求,还丰富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内容。”
为了克服场地小带来的不便,上海卢湾区的许多学校在形式和方法上创新思路,采用蛇形、椭圆形等跑法,节省了活动空间。各校还开发了跳绳、传递火炬、弄堂游戏等校本课程,每所学校的活动内容都达到了十几种以上。
天津市和平区万全道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利用阳光体育活动时间进行队列练习。练习时,每名学生占用的空间相对较少,而紧凑的节奏、锻炼的强度一点也不亚于其他运动,学生们情绪高涨、乐此不疲。该校副校长赵岩认为,有个大场地固然好,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与场地小的现实并不矛盾,大小场地都可以有所作为,关键看大家是否重视。
对策
利用好社会免费开放的体育场馆
中央教科所体卫艺中心主任吴键指出,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与运动不足有直接关系,缺乏运动往往还会导致学生出现情绪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儿童的攻击行为80%发生在室内,尤其是狭小的空间里。
目前,我国幼儿园人均空间面积只有0.3平方米,而美国儿童的人均空间面积为2.3平方米。在日本,为确保学生的运动,文部省明确规定,中小学的规划和建设中,运动场地不得少于校园实际用地的50%。因此,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制定城市学校建筑运动场地大小的国家标准和法规,明确规定学生运动场地在学校总的用地所占比例不得少于40%。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规定,运动场应同时容纳全体学生做操之用。中学每个学生不宜小于3.3平方米,小学每个学生不宜小于2.3平方米。事实上,这个规定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建议严格执行国家生均运动场地面积的规定,使运动场地标准应成为遏制超大规模学校发展的依据之一,全面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吴键说。
借鉴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经验,注意开发老城区学校地下、屋顶、自然地势等空间资源,打破对运动场地就非篮球场、排球场不可的狭隘认识,最大限度扩大学校运动面积,将扩大运动场地纳入到城市建设和学校改建规划中。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学校的体育场地资源还不足以保证所有学生的运动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体育资源如体育部门的体育场馆不能向学校完全开放。“建议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公共体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开展校与校之间、学校与社会场馆之间统一协调的共享活动,让每个孩子最大程度地享受体育资源。”吴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