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了解到,为使广大健身群众在春节黄金周期间,能有一个安全放心的健身场所,该司将于春节之前进行全国健身场馆星级评定的挂牌仪式,届时将有来自北京、深圳、宁波等地的健身俱乐部被授予5星级健身场所。据介绍,这次针对健身场所进行的星级评定,是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根据颁布的《体育服务认证管理办法》,在中小型体育场所率先进行服务认证实施工作,以后将逐步扩展到包括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内的各类体育场馆。
从实际情况看,全国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存在许多问题,管理落后、经营不善,致使很多体育场馆在资金上难以为继,成为所属部门的负担,有些场馆甚至因此被爆破拆除。如何科学的规划体育场馆建设、加强场馆管理水平、提高经营质量?
2006年10月在新疆举行的全国体育场馆协会换届大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王钧要求该协会在未来几年内,加强协会建设,增强专业化水平,在中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研究和服务上有所作为。新任协会主席、总局经济司司长张昊在其工作设想中提出,从加强协会专业化建设、为场馆提供专业化服务、加大行业之间交流力度、加大和先进国家的交流等方面入手,破解长期困扰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难题。
我国体育场馆现状
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馆850080个,其中标准场馆547178个,非标准体育场馆302902个。在这些场馆中,以学校里的体育场馆居多,占整个场馆数量的68.7%,属于体育系统的仅占2.3%;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体育场馆主要分布在县一级,占到整个体育场馆的84.8%,其次是地市级城市9.2%,但主要的大型体育场馆基本上分布在省会及其他经济发达城市;从投资结构上看,国有场馆占67.9%,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场馆占12.6%,集体和私人经济投资的场馆占19.6%。
从这份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我国大型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而一些小的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各级学校及县级行政区域。专家认为,这种布局很适合我国发展职业联赛市场和健身活动,一些大的城市有足够的人口支撑联赛市场,不至于使这些大型场馆常年处于闲置状态,一些小的体育场馆主要对公众开放,活跃全民健身市场。
体育场馆运营现状
在这份调查中,还涉及各种经济成分所属体育场地在2003年的经营收入情况。从平均收入来看,2003年经营收入最高的是外商经营的体育场地,平均单个体育场地的经济收入为278.7万元,其次为港澳台经营的体育场地,平均单个体育场地收入为40.2万元。经营收入最低的是国有经济的体育场地,平均单个体育场地在2003年的经营收入仅为0.4万元。这些数据表明,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所属的场馆,国有体育场馆整体经营状况难以令人满意。
当然,这种状况不是因为经济成分的差别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外资及私营经济所属的场馆,一般为中小型的健身场馆,经营方式比较灵活,经营项目贴近老百姓,这种以健身为主营业务的中小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上,自然就显得活力十足。而国有大型场馆一般是为承接大型比赛或其他活动而建的,对公众开放的可操作性较小,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难以处理,所以没有比赛时门前冷清,也就不足为怪了。
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期待政策引导
其实从发达国家体育场馆的经营现状看,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上还是有很大潜力的。首先,我国体育场馆经营需要政策支持。体育场馆在建设初期,就需要考虑未来的经营状况,在规划上做到科学,适应城市功能,以体育场馆为主,做到交通、餐饮、娱乐等场所相配套,不至于在举办比赛之后闲置,发挥体育场馆在其他方面的功能。这些都是需要包括中国场馆协会在内的政府及非政府机构考虑的。其次是探索体育场馆经营模式,为体育场馆经营解开政策性束缚。喜欢NBA的球迷都对各个球队的场馆有所了解,像美航中心球馆、丰田中心、大陆航空中心等,这些场馆被一些企业冠名,有的长达数十年,每年的费用对场馆来说都是一笔巨额收入。反观国内体育场馆,大都以城市名称或者“奥林匹克”等命名,无形中失去了一大笔潜在的收入。如果在政策上能允许场馆自主冠名,我国场馆冠名市场潜力巨大。
北京奥运体育场馆建设在2007年全部完工,耗费巨大的体育场馆在奥运会之后如何经营和管理,这不但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也是摆在各级主管单位面前的一道难题。这样的难题不但北京存在,一些举办过全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城市也都面临这样的问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相关行政主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加大政策研究和服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