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体育产业 >
体育场馆建设后的经济学
 来源:  点击数:

\

\

  “谈到赛事经济,就必然要谈到与之紧密相关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赛后运营。”在昆明市体育中心主任陈孟林看来,衡量一届赛事经济的成功与否,赛后场馆的运营是最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斥巨资建造起来的场馆,使用期限绝不应该只有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可以说,体育场馆建设背后的经济学是体育产业中绕不开的重要话题。”

  从为赛而建到以民为重

  这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为赛事投入巨资兴建的体育场馆往往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境地:赛事期间人声鼎沸、轰轰烈烈;赛后却闲置空转、资不抵债。如何把赛时使用和赛后利用完美结合,成为考验赛事举办地眼光和智慧的最好方式。

  “之前我们提过,云南独特的地域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适宜承办大型赛事,因此,对于昆明这样的城市来说,体育场馆设施的主体方向是建设一批面向大众提供健身环境的体育场馆,而不是花费巨资来兴建大型体育场馆,这种‘巨无霸’式的场馆并不符合昆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体育消费需求。”陈孟林认为,结合昆明实际情况,应该把利于赛后广大市民就近利用这一点,作为场馆建设的首要出发点。“拿着建设大型综合性场馆的钱,我们完全可以建起一大片像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群众性体育健身设施。当真正做到群众身边到处都有体育设施时,老百姓体育健身的欲望和需求也会被带动起来,进而对昆明的体育群体消费产生刺激拉动作用。”

  2006年举行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曾经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分别比1995年增长31.6%和58.46%。这些数据看起来令人欣喜,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体育场地的状况相比,差距仍然巨大。

  目前,发达国家的很多场馆都修建在社区,其体育中心建筑虽小却是多功能的,建设所花的钱也比较少,且易于管理。

  变“市长掏腰包”为“市场掏腰包”

  “一年365天,体育场馆用做体育比赛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余下的时间里,要想充分利用体育场馆,就必须在多功能、多用途和多变化上下工夫。”

  “谁都希望通过赛后的场馆经济收回投资、维持日常维护和运营成本,甚至实现盈利创收,但就目前昆明的实际情况来说,面临的问题还非常多。”在陈孟林看来,昆明体育场馆经济发展之路要想走得顺畅,必须铲除两只“拦路虎”。

  挡在前面的第一只“老虎”便是体育场馆体量小、资源少以及分布不均的尴尬现实,“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整个昆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规模、投入市场运营的场馆数量,远远落后于昆明近几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且相当数量的体育场馆不对社会开放,和其他发达城市相比,受制于经济等原因,昆明真正有健身消费意识的人群数量并不多,大部分人对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基于少投入或不投入,但就是这样的小需求,我们目前也无法完全满足。体育场馆相对缺乏抑制了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

  “要想解决这一制约场馆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除了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外,更重要的是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体育场馆建设中来。”经过多年的研究,陈孟林发现在体育生活化、体育商业化的今天,几乎所有国际上重大的、取得成功的赛事走的都是市场化运营的路子,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掏市场腰包”。而我们举办的赛事以及为此修建的体育场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掏市长腰包’,即掏财政口袋、掏纳税人口袋。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81万多个体育场地(不含解放军、武警、铁路系统)中,国有经济占64.4万多个,集体经济占12.6万个,公有制经济成分偏大,达95%以上,民间资本的投入明显不足。“我们国家不少体育场馆设施经营管理的思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是滞后的,很多思路和措施还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不少体育场馆的经营者习惯依赖财政支持来维持场馆的维护和运用,而极少想到通过市场经济的运作,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商业化运营。”陈孟林强调,只有转变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思路,在体育场馆经营中引入市场化工具,以满足不同人群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的不同需求为核心,通过市场合理配置体育设施资源,不断开发运动健身项目和创新经营服务形式,才能在满足群众对体育健身需求、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场馆发展要面向大众

  第二只“老虎”则是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必须明确场馆的经营定位,“体育场馆设施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群众身边的场馆,最大限度地面向和满足社会群体,为其提供最完整、最便捷、最实惠的体育健身服务。”

  近年来,不少城市都出现了依靠发展会展经济来养活体育场馆的情况,对此,陈孟林也有自己的看法,“因为体育场馆本身具有多功能性,有时会承办一些商业演出、商业展销类活动,这些商业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所带来的人气和经营性收益,要比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带来的收益多得多,经济效益也更加突出,但这并不代表体育场馆的经营定位就要随之偏离。”

  陈孟林并不否认,昆明体育场也举办过演唱会、服装博览会等一些商业活动,但他同时也认为,商业活动只是体育场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非发展主体。“体育场馆并非是真正的商业区,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商业活动的经营方式将会发生变化,并逐渐淡出某些区域,商业活动的繁华不会在某一非商业区内永远存在。所以,商业活动只是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的一个补充项目。”

  此外,陈孟林认为,在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中必须明确服务对象,“这涉及到建设规模和配套服务设施设置的问题。客户决定经营定位,就像开家餐馆,究竟是做大排档还是做高档餐厅,这是根据消费群体的定位来确定的。目前昆明体育场馆的定位决定了我们要成为群众身边的场馆,最简单的就是收费标准应该更多地体现出全民性,保持在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水平上。”同时,服务对象确定之后,部分项目也会进行一定的选择和调整,以便突出和完善热门项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对体育的需求会逐步多元化,消费群体也会呈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单一性的体育场馆将会应运而生,比如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游泳馆等,这些场馆的建筑风格、内部装修及提供的服务都会更具特点、更加专业化,并会逐渐形成类似于‘英语角’的体育运动爱好者聚集点。”

  未来发展将走向俱乐部体制

  参考目前场馆经济较发达的体育强国的经验,陈孟林认为,体育场馆的经营服务方式会随着整个社会体育需求的变化逐步走向俱乐部体制。“目前,我们体育场馆的经营服务方式多数还属于简单的‘你需求,我提供服务并收取一定场地费用’的模式,这种模式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但最终还是会转变。所谓的俱乐部模式,是指依托于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聚集大批体育爱好者们,为俱乐部的会员提供各种服务,组织各种活动,并依靠会费、衍生产品开发和销售以及广告赞助等方式实现盈利。”

  如果昆明出现这样的体育俱乐部,那么不仅能有效利用体育场馆,还能充分发挥场馆的聚集、辐射、引导、布局作用,形成以场馆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带,构建包括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健身休闲、体育赛事运作、体育康复保健、健身咨询、中介、体育博彩娱乐等相关体育企业聚集的体育产业园区。而以此为基础,又可以进一步构建包含体育、商业和住宅三大产业为支柱的中央体育区,将会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这目前仅仅是一个构想,要想实现,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 “鸟巢”不只是奥运会的“鸟巢”
  •    
       
    版权所有:河南省体育场馆协会 网址:http://www.hncgxh.com 邮箱:hncgxh@126.com 邮编:450044
    办公室电话:13673997107 办公室传真:0371-63631779 地址:郑州市长兴路38号河南省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东侧
    豫ICP备19024993号-1